我是江西工程學院 2021 級電子信息工程本科 3 班的許珊珍,在 2025 年碩士研究生考試中,以初試 357 分叩開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通信工程專業(yè)的大門。這場考研,恰似一場與孤獨的深度對話,一次對自我極限的挑戰(zhàn),而每一束星光,都見證著堅持的力量如何穿透黑暗。

孤獨征程:在時光沉淀中錨定方向
備考的日子里,圖書館的晨光與星光成了我生活的刻度。每天清晨 6:30,我迎著第一縷陽光踏入圖書館;深夜 22:30,又伴著星光回到宿舍。當朋友圈滿是朋友聚會、旅行的歡樂畫面時,我卻在圖書館五樓的固定座位上,與《通信原理》里的奈奎斯特準則公式 “死磕”。
單調(diào)的 “宿舍 — 圖書館” 兩點一線生活,難免被焦慮侵襲。英語真題中接連譯錯的長難句,數(shù)學模擬卷上反復出錯的傅里葉變換題,都曾讓自我懷疑如潮水般涌來。但漸漸明白,孤獨是成長的獨特印記。那些獨自梳理知識框架的深夜,讓我吃透了 “數(shù)字信號調(diào)制解調(diào)” 的底層邏輯;那些推掉社交、專注刷題的周末,讓我在《信號與系統(tǒng)》的卷積運算中找到了思維節(jié)奏。就像通信系統(tǒng)里的載波信號,看似單一的頻率,卻承載著最豐富的信息 —— 獨處時的深度思考,正是破繭前的能量積蓄。
堅守密碼:在枯燥重復中雕刻進步
考研,本質(zhì)上是把簡單的事做到極致。英語學習上,我從每日背誦 80 個單詞起步,用 “艾賓浩斯記憶曲線表” 規(guī)劃復習,逐句翻譯《考研真相》里的 52 篇閱讀真題,整理出 3 本 “熟詞僻義 + 長難句解析” 筆記。數(shù)學備考時,以張宇《基礎 30 講》為基石,搭配《1000 題》打磨計算能力,還針對高頻考點整理出高等數(shù)學重難點手冊。專業(yè)課學習,我對照南信大考綱,將《通信原理》劃分為三大模塊,用近 3 年真題標注核心考點,制成便攜記憶卡隨時翻看。
那些看似 “看不到進步” 的日子,我會在筆記本上寫下:“今天多理解 1 個公式,就離目標近 1 毫米?!?后來才懂得,真正的成長從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日拱一卒的堅持在時光中結(jié)出的果實。
感恩母校:托舉夢想的溫暖坐標
我由衷感謝母校。圖書館恒溫自習室的 24℃空調(diào)、考研專區(qū)的專屬座位,為我提供了舒適的學習環(huán)境;考前的考研輔導,精準覆蓋高頻考點,成了我沖刺階段的 “定心丸”。學院組織的 “考研經(jīng)驗分享會”,讓上岸學長的經(jīng)驗為我節(jié)省了兩個月的備考時間;班主任不經(jīng)意間的鼓勵,是我疲憊時最溫暖的慰藉。圖書館管理員悄悄放上的溫熱菊花茶,學院領導的慰問,這些細節(jié)讓備考充滿家的溫暖。
致追光者:過程本身即答案
想對所有考研人說:選擇考研,就是選擇了一條 “在孤獨中強大” 的進階之路。357 分不是終點,而是我探索 6G 通信、智能信號處理的新起點。就像通信系統(tǒng)中噪聲始終存在,但信號總能穿越干擾抵達目的地,備考中的焦慮、迷茫都是必經(jīng)之路。只要保持對知識的敬畏、對目標的執(zhí)著,終能清晰解碼自己的 “人生信號”。
“千淘萬漉雖辛苦,吹盡狂沙始到金?!?愿你在圖書館的晨光里埋下理想的種子,在深夜的星光中澆灌堅持的養(yǎng)分,最終在屬于自己的通信頻段上,發(fā)射出最耀眼的成長電波。